关于在线教育的一些思考

马太效应

美国的一些研究者搜集了2012—2014年间学习哈佛大学和MIT慕课课程的学生数据,其中包括学生住址等信息。通过将这些数据与户口普查资料比对,结果发现课程学习者更多的是住在比较富裕的社区,而不是普通社区;拥有更多资源的学习者在课程完成情况上也表现出了更好的完成率。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中国研究者的一些统计数字也表明,相比发达地区和受教育程度较好的人群,落后地区和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人群,其进行在线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要弱很多。Coursera的一项调查表明,在金砖国家,几乎80%的学习者都来自最富裕和教育程度最高的人群。 综合多项调查结果来看,慕课等在线学习不仅没有帮助缩减贫富人群教育差距,甚至还可能使差距进一步扩大。

动静结合

只有静态的知识资源展示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辅以教学活动和交流研讨,有“课”更要有“程”,动静结合。没有动态过程设计和师生交互的课,对大多数学习者而言是缺乏效果的。很多专家的观点也佐证了这一点。如美国马里兰州高等教育公共系统学习和教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人比夏普(MJ Bishop)教授所言:“其实在发明翻转课堂、在线学习这些名词之前,我们已经在使用这些方法学习了,仅仅把学习材料放到网上并不能构成学习环境,仅仅把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电子化不可能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 拥有丰富静态资源的慕课,不仅需要辅以动态的学习过程设计,更要根据学习者的状态和反馈,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课程在上线之前,要基于慕课知识图谱、知识点地图、课程导引图等进行认真设计和组织;在上线之后,要根据学习者、助教的反馈,以及主讲教师自身的体会,基于相应评价指标进行不断优化,直至课程结束,完成本轮循环。

慕课未来的定位

慕课平台之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在诸如Coursera、edX、学堂在线这样的平台已经拥有了大量学习者和教师资源的前提下,新建慕课平台如果继续走“大而全”的路线会更加困难,而建设一些用户更聚焦、功能更有针对性的“小而专”的慕课平台可能会现实些。 慕课发展的另外一条路,是课程开发团队可以在学校线下教学中使用慕课资源开展混合教学,如翻转教学等。这个工作从慕课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有,但是如何把课堂教学和慕课资源有机融合,同时尽量减轻而不是增加学生负担,这还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话题。

慕课设计的改革

慕课的一个特点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而这与知识的有效掌握是存在矛盾的。为了化解矛盾,慕课的组织要尽量加强内在关联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新组织,比如微专业,比如按照知识点对课程内容的分拆重组,简单照搬传统课堂模式和教学内容是不能真正成功的。 慕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学习者众多,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慕课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最好能体现出层次感,课程主讲教师也需要对这种教学层次有所把握,使得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在学习中都能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慕课只适合一部分人

教育的本质是要拓展人们原有的视域,就是让人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想到以前想不到的,做到以前做不到的。真正的教育,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让受教育者感到很舒适,因为它必须引导学习者拓展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的潜能,突破自己的既有限制。 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高质量教学互动,实现教师对学生心智的启发与唤醒,而具体的知识只不过是“引子”。慕课则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它的互动性显然只能是预设和虚拟的。 大部分人都不太适合慕课这种方式。慕课学习者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自律的精神、善于思考的特质。 所以,只有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才真正适合使用慕课。当然,这并不是说慕课对大多数人都没有用,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慕课提升自己,只不过和慕课相比,传统的课堂教育才是更加适合他们的形式。